端午節,又稱端陽節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。這一天,春秋時期楚國三闾大夫屈原在汨羅江殉國明志,後人吃粽子、挂艾草、飲雄黃、賽龍舟,以此紀念行吟澤畔的愛國詩人屈原,深刻懷念屈原身上“廉潔正直”的士大夫精神。
屈原是曆史上最早提出“廉潔”一詞的人。《楚辭》有雲:“朕幼清以廉潔兮,身服義爾未沫。”年輕的屈原懷天縱之才,官拜楚國左徒,對内起草憲令、修正法度,對外接待貴賓、應對諸侯,出使齊國、約為合縱,展現了非凡的治國理政才能。無論職務多高、權力多大,屈原始終以蘭蕙香草自勵,秉持正道直行、清廉自守的品德,使楚國一度出現國富民強、威震諸侯的局面。
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記載屈原“明于治亂,娴于辭令”,既有忠肝義膽,更有滿腹才情。懷王十五年,為防止楚國稱霸,秦相張儀出使楚國,重金賄賂靳尚、鄭袖等人充當内應,以“獻地六百裡”的承諾誘騙懷王,緻使齊楚斷交、屈原被逐。面對楚懷王的昏庸無道、小人的讒言诋毀,甯死不願折節的屈原,不禁用如椽之筆繪就“雲中君”、“湘君”、“湘夫人”等諸神形象,立下“甯廉潔正直以自清乎”的堅定誓言,至死不忘對國家的責任和擔當。由此可見,屈原不僅是偉大的愛國詩人,更是古今清官廉吏的楷模表率。
廉潔不僅是要做到不貪污、不受賄,更要擁有堅定的理想、高尚的情操。“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我足”。在滄浪河上搖槳吟唱的漁父,勸解屈原要審時度勢、明哲保身,遇治則出仕、遇亂則歸隐。而心懷蒼生的三闾大夫,始終心系祖國興衰、人民疾苦,行吟澤畔、苦心孤詣,發出了“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溫蠖乎?”的最強音,彰顯對家國的忠誠和“與日月争輝”的人格與意志。
“曆史的遺恨,用詩來補償;烈士的劫火,用水來安慰。”公元278年,秦将白起攻破楚國郢都。滿懷悲憤的屈原,在五月初五這天,奮筆寫下絕命詞《懷沙》,懷着對祖國的悲憫憂慮,用盡全身力量向亘古不息的汨羅江縱身一躍,希望用自身最後的死亡來震撼民心、喚醒君王。這一躍,宛若一顆流星,劃破了曆史的長空。他高潔的人格、不朽的靈魂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勇氣,自此載入史冊,受到了後世的崇敬。
蒲劍抖擻、粽葉飄香,鼓點即起、龍舟待發。我們在深切緬懷屈原的同時,更要始終繃緊廉潔這根弦,自覺保持“趕考”的清醒和對“圍獵”的警覺,系好拒腐防變的扣子,辨是非、明取舍、知進退,堅決防止“人情與禮儀”的腐蝕,真正從端午文化中感悟廉潔品質,在端午習俗中激發愛國情懷,過一個廉潔、文明、健康的節日。